聊聊胆囊息肉那些事



这是一位20岁的小伙子体检B超体检报告,貌似有点吓人,这个结果对他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就像一个鱼刺卡在喉咙,咽不下拔不出——难受极了。

那么胆囊息肉是什么鬼?今天来自科普下胆囊息肉: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在肝脏底部,有一名句成语——“肝胆相照”。

胆囊的作用是存储胆汁、浓缩胆汁。吃饭时,胆汁再从胆囊排出,进入肠道,帮助消化食物,尤其是油性食物。如果没有胆汁,从嘴里吃进去的油水,又会从肛门里拉出来,马桶的水上就会飘油。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息肉样病变。小小息肉,为什么会令人胆战心惊?因为,有的胆息肉会癌变,会要命。其实绝大数的胆囊息肉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并不需要治疗,只要定期复查即可。

胆息肉是怎么生成的?目前医学研究还不明确。可能的机制,在正常人体胆细胞内也存在一种K-RAS和一种G-RAS两种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免疫细胞对上述两种基因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胆囊炎及胆固醇代谢异常等诱因,出现基因突变,使胆囊壁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并向胆囊腔内生长赘生物,即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分类

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肿瘤性的息肉若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多为单发,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比较多见,男女之比约2:7,大多数为单发,少数多发,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单纯的胆囊腺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

小于5毫米的息肉通常为良性,直径5-10毫米的息肉多数也可能为良性,建议每隔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B超。

直径10-20毫米的息肉应被视为恶性的可能。这种大小的息肉通常处于癌症早期,建议切除胆囊,可做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这个是微创,肚皮上打一个或三个小孔,二三天就可以出院了。保胆取息肉目前尚未普及。

简而言之:短时间生长迅速的;大于1厘米;单发;广基底的;胆囊息肉;伴有胆囊壁局部或整个增厚;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B超、CT及核磁不除外癌变可能,通常建议手术。

胆囊息肉的预防

(1)饮食要有规律:早餐要吃好。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

(2)要坚持低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囊息肉.所以,患者应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

(3)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经常熬夜,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我们的建议

胆囊息肉发病率非常高,但实际上恶变率很低。90%以上患者为非肿瘤息肉病变,剩余肿瘤性息肉患者中还有一大部分低危患者,仅需要定期随(每半年-1年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胆囊息肉患者则应该放弃心理上的负担,定期到有丰富经验的超声科进行随诊。这样可使大部分患者避免过度医疗,获益最大化。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u.com/jbwh/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