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展大繁华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寻求
大发展大繁华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寻求
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稳步推动、全面发展的5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文化氛围更加和谐和谐,文化创新更加积极活跃,文化产品日趋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文化领域大团结、大繁华、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已初步构成。
1、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明显加大,文化建设的基础更加巩固十六大以来,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到达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到达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200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比2001年增加88.6亿元。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步向农村和西部倾斜。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5年来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并以年均增长16.5的速度快速增加,仅2006年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就到达44.6亿元,占总投入的28.5,比2001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财政逐年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文化投入力度,5年累计投入126.09亿元,年均增长15.4,仅2006年对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就投入34.3亿元。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重大进展。5年来,全国共完成基建投资153.73亿元,并以年均10.8的速度逐年增加。大中型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显著增加,其中中央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2.18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90.71亿元,已完成投资47.69亿元。中央补助1186个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共5亿元。此举带动了各地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的投入,各地配套资金到达14亿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目标。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5年来,国家投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近2亿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自实行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资金9.03亿元,地方财政安排配套资金超过7亿元。活动舞台车工程拟投资3亿元,购进1000辆车,现已完成投资1亿元。2003年开始实行的送书下乡工程,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投入1.56亿元。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已完成投资1亿多元。
2、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向面拓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明确的部署。5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掌控安稳,进展顺利,正由点到面逐渐推开。2003年,中央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肯定在9个地区和35个宣扬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2005年底中央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上半年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这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力度加大。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良服务”为目标,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广东图书馆积极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广东创建活动图书馆和博物馆协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2)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获得突破性进展。依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文化系统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养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剂结构、整合资源、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生产出一批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根,得到了发展。(3)积极探索艺术院团改革,获得初步成效。依照“区分对待、分类指点,按部就班、逐渐推开”的方针,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话剧院等中直院团在改革后,提高了适应市场的能力,演出收入明显提高。一些地方积极探索规模化经营模式。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社会资本投入演艺行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已超过7000家。(4)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各综合试点地区依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扶持经营者成立行业协会,完善了行业协会的功能。试点地区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改革进展顺利,统一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3、文艺创作进一步繁华,优秀作品不断出现十六大以来,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精品化的创作取向,坚持精品剧目创作生产与创新体制机制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大批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优秀作品。(1)实行艺术精品战略,带动文艺创作园地百花争艳。自2002年起,启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150台舞台艺术各门类的佳作,推出40台原创民族文艺作品,培养了一批名牌院团和名牌剧目。自2005年起,实行“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拟创作100幅(件)反应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革命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启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项目”,设立“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嘉奖资金”,用于抢救与收藏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美术作品;改革重大艺术活动举行方式,艺术精品的引导、带动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将“文华奖”与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相结合,整合了大型赛事和展演,扩大了院团面向市场、政府引导创作的平台。精心组织记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功60周年、长征成功70周年的大型文艺晚会等重大演出活动,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2)加强对传统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中华民族文化珍宝在创新中薪火相传。国家完成了地方戏、京剧、昆曲、话剧、儿童剧、交响乐、民族歌剧音乐剧、舞剧舞蹈、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一系列现状调查报告,进一步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实行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在昆曲优秀传统剧目的发掘与整理、昆曲新剧目的创作、昆曲优秀折子戏录相、昆曲普及公益性演出、昆曲资料的抢救与保存、昆曲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展开全国重点京剧院团评估工作,共评选出11个全国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计划》。前后举行多届中国京剧节、昆曲节、越剧节、评剧节、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2007年为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举行了多项活动,迎来了话剧发展的新阶段。(3)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大众,艺术普及活动蓬勃展开。各地艺术院团深入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慰劳演出。2002至2006年,在农村演出场次达136万场,观众人数超过20亿人次。与此同时,文化部、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06年,文化部直属院团奔赴全国14个城市的98所高校,免费为10几万大学生奉献了111场高雅艺术的演出。
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六大以来,在政府主导、社会气力积极参与下,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络得到较大改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络逐渐完善。国家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开工或投入使用,各地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构成了建国以来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高潮。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络逐步向农村延伸,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络进一步构成。(2)优先安排关系大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重大文化项目成为推动文化工作的有力抓手,带动了各地文化经费的增加和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为城乡大众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文化服务。目前,已整合数字资源量到达60TB,相当于1500万册电子图书或55560小时视频节目,辐射上亿人口,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送书下乡工程和活动舞台车工程,充实基层文化机构的服务内容,基层大众看书难、看戏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3)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情势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单位积极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良服务,进一步活跃了大众文化生活。各地还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和社区活动。5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8.92亿,累计图书流通7.95亿册次,累计购书费17.04亿元,新购图书累计4194万册。各级各类博物馆每一年摆设展览数量近1万次,观众1.5亿人次以上。(4)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点下,自2006年起,国家财政安排“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中西部地区展开有地域特点、合适当地风俗的农村文化活动,增进农村普及文化和特点文化协调发展。地方财政也努力增加农村基层文化投入,并积极创新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各级文化部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发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展开各种文娱活动、民俗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已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情势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5、坚持繁华与管理并重,文化市场更加繁华有序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市场建设坚持“一手抓繁华、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把工作重点从治理整理转移到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相结合的轨道上来,文化市场面貌明显改观。(1)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目前,我国已初步健全了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络文化业、艺术品业等组成的文化行业体系。由文化行政部门主管的文化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对非公有资本的全方位、全过程开放。文化行政部门设立了络文化管理机构,积极推动络、动漫等新兴业态发展。建立新的出口审核机制,设立国产音像制品出口专项资金,实行出口补贴,鼓励和支持音像经营单位开辟海外市场。2005年,10家申请专项资金资助的企业出口额到达5485万元。(2)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逐渐完善。文化部门下放行政审批权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管理手段,提高了管理效力,增强了服务能力,增进了结构调整,为文化市场的繁华发展扫清了体制性障碍。以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市场,大力推动吧技术监控平台建设、文化市场电子政务建设、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建立了文化市场动态监测络,构成了文化市场信息报送和快速反应机制。(3)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展开了电子游戏清算整理、吧专项整理和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支持行业协会自律,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监督机制。制定文化产品进口计划和进口审查标准,加强了对文化进口产品的宏观调控和分类管理。深入开展净化络游戏工作,加强了新兴文化市场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
6、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产业新格局初步构成十六大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进入文化产业,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正在逐渐构成。(1)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国家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一系列文件。2004年和2006年,文化部份两批命名了7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设立了嘉奖文化产品出口专项资金。2006年我国文化及相干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行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2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文化企业集团化带动文化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全国各地出现出许多像中国对外文化团体、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演艺团体等大中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上海盛大络、北京麦乐迪、浙江宋城团体等一大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在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带动下,我国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明显增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3)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初步构成。目前,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1支不可缺少的重要气力。2005年,内资私营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1913.1亿元。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初步构成了以公有资本为主体,民营和外资迅速进入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格局。(4)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2006年,我国络游戏市场规模已到达65.4亿元,与2005年相比,发展增速高达73.5,为相干行业带来的直接收入达333.2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5)推出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出口文化品牌。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开辟国际文化市场,培养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剧目节目已接近或到达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如上海城市舞蹈公司推出的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国际演出价格最高的场次达5万美元,创下我国舞台剧国际商业演出单场收入的最高纪录。
7、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宏扬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成立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文化遗产保护宣扬深入人偏方治疗白癜风心,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步增强。(1)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公道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文物保护工作全面推动。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到达2351处。组织展开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态调查,制定了保护方案。文物保护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具有的世界遗产到达35处,位居世界前列。(2)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获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了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多数省、区、市建立了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5年启动了全国非物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18项,触及75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已建立了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8、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延续向广度和纵深发展,5年来前后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履行计划,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在重要外交场合和国际多边场合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外交活动。文化交流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在出访国组织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文化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充分利用举行“文化年”、“文化月”、“文化周”、“文化节”等方式,加强了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大型国际文化活动逐步成为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获得历史性突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文化组织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另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交换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促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5年来,年均交换项目逾200项,8000余人次,出现出渠道增多、范围扩大、层次提高的特点。
9、文化政策法规建设稳步推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十六大以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完善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积极推动文化立法,展开文化普法,加强文化执法,取得了可喜成绩。国家首次颁布了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国家“115”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捐赠和资助公益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在完善产业宏观指点、调控政策的同时,适时调剂了文化产业领域的准入、融资、税收等具体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原创,保证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良性循环。文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重新修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法》提上了国家立法的重要日程。启动了《图书馆法》、《公益文化事业保障法》和《文化产业增进法》的调研起草工作。相继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行条例》、《长城保护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修订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文娱场所管理条例》。出台部门规章及规章性文件100多件。地方立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正逐渐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10、文化队伍人才辈出,文化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不断提高十六大以来,通过实行“人材兴文”战略,全力推动文化人材队伍建设,人材制度建设初见成效,各类文化人材不断出现,1支范围宏大、结构公道、素质较高的文化人才队伍已逐步构成。文化重在建设,贵在积累。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华”,这是党中央的号令,也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寻求。在新的历史出发点上,广大文化工作者将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姿态,承前启后,团结奋斗,创造中国文化事业新的光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u.com/jbwh/45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将加快广州建设
- 下一篇文章: 新手封魔动作手游红刃OL战场生存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