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大喝易致胆囊结石发作,如何正确防治



新春佳节,各种聚会增加,暴饮暴食是常见问题。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带来的隐患不仅仅是吃太撑引起消化不良,还可能诱发胆囊结石发作。

高脂肪饮食、饮酒均易诱发胆囊结石

春节期间,很多人都喜好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郑璐告诉记者,这样的饮食方式会诱发胆囊收缩,胆囊内的结石容易嵌顿,诱发胆囊炎症;有些人喜欢边玩手机、边追剧边吃零食,长时间久坐不运动会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会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导致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

此外,还有些人喜欢睡懒觉不吃早餐,影响胆囊正常排空,长此以往,也可能会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郑璐博士表示,胆囊结石的产生及发作常与饮食有关,高脂肪饮食、饮酒是突出的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的胆囊结石患者人数逐渐上升,并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郑璐博士指出,胆囊结石的人群具有“4F”特征,即肥胖(Fat)、女性(Female)、多次生育(Fertilize)、40岁(Forty)(指40岁以上人群)。不过,虽然“4F”人群患胆结石的概率虽较常人更高,但并不绝对。

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

警惕胆囊结石

郑璐博士介绍,每年大约有2%~4%的胆结石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有些无症状。出现最常见症状为胆绞痛(右上腹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通常无发热。如有发热,则常提示有急性胆囊炎,若患者再出现皮肤和小便发黄,则可能有胆管炎。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痛及进食油腻或煎炸食物后出现恶心、腹胀、大便伴泡沫和腐臭味等。

郑璐博士提醒,有些人对胆囊结石并不重视,其实这个疾病不容小觑。胆囊结石除会引起相邻脏器的损害,如胰腺炎和肝脏损害,还可引起化脓性胆囊炎,甚至胆囊局部坏死。病史较长或结石较大者可引起胆囊萎缩甚至癌变。因此,未做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结石患者应定期做超声检查进行监测。

胆囊结石患者

别摄入大量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

基于上述内容,郑璐博士建议即使在春节期间,胆囊结石患者应尽量避免一餐进食太多,最好避免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此外,还要注意避免饮酒,生活尽量规律一点,注意适当运动。

不过,郑璐博士也表示,据国际权威杂志研究表明,尽管与胆囊结石相关的某些危险因素如肥胖、体重骤降、高能量饮食、精制碳水化合物饮食、缺乏运动等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避免,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改变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

建议有过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

行胆囊切除术?

目前,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RCT、系统评价和队列研究显示,体外震波碎石法和熊去氧胆酸的治愈率较低。仅27%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的患者结石溶解,但容易复发,因此,郑璐博士建议凡有过疼痛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最好都做胆囊切除手术。

“保胆”存在两个问题

关于近期流行的“保胆取石”手术,郑璐博士谈到,有些患者在“保胆”和“切胆”间总是犹疑不决,理由是,他们认为身体器官受之于父母,不能轻易切除;胆囊结石取出结石即可,不必切除“无辜”的胆囊;切除胆囊后会损害病人的消化功能等等。

但是,所谓的“保胆取石”却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郑璐博士表示,一方面,“保胆取石”后胆囊结石的复发几率较高;另一方面,即使将石头取出来,胆囊的炎症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因此,“保胆取石”的治疗方法才更需要谨慎对待。

“切胆”还是“保胆”不必过分忧虑

其实,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大型肝胆外科中心的专业医生,都对“保胆”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我国一些非常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也明确反对滥用“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虽然不是所有的胆囊结石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但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结石大于2厘米、胆囊多发小结石、结石合并胆囊息肉、合并心肺疾病、备孕及糖尿病等病人是目前公认需要行胆囊切除术的。

并且胆囊结石急性发作后手术难度会增大,并发症也会增加,因此,符合手术指征的结石患者应尽早手术。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国内外公认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只需在腹部打几个小孔即可)。对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医院肝胆外科常规开展腹腔镜下单孔胆囊切除术,患者恢复后能基本达到‘无疤’的效果。”郑璐博士说。

本未署名文图作者请与本报联系,以奉稿费。

戳原文,订健康!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颠风是怎么引起的
白癜风诊疗指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u.com/bzzs/8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