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和良性肿瘤



(一)胆囊息肉(galbladderpolyps)

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

病理上可分为:

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尚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黏膜或胰腺组织等。

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lesionsofglladder)或“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黏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黏膜的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cm,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如为局限型则类似肿瘤。

本病大部分是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无症状。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体检可能有右上腹压痛。对此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但难以区分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

帮助确诊的方法有:

①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血管造影检查;

②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检查;

③CT增强扫描;

④超声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少数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也可能就是早期胆囊癌,临床上应予以重视。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1cm;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特别是年龄超过50岁者。

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治疗。无症状的病人如有上述恶变危险因素的存在,应考虑手术。病人如无以上情况,不宜急于手术,应每6个月超声复查一次。直径小于2cm的胆囊息肉,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超过2cm或高度怀疑恶变,应剖腹手术,以便于行根治切除。

(二)胆囊腺瘤

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胆囊切除标本的1.1%,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单发或多发,直径0.5~2.0cm,最大者可充满胆囊。腺瘤表面可溃破出血、坏死、感染。胆囊腺瘤的恶变率约为1.5%,一直被认为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宜手术切除。术中应将切除的胆囊连同腺瘤送冰冻切片或快速切片病理检查,术后还应作常规石蜡切片检查。

推荐阅读: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妇产科学急诊常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u.com/xgyy/1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