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病人的症状有哪些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20余种,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5%以上,且男性居多。国外年对例日本】等俗鳔超普查,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例,占5.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5.9%,最多见于30~4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为4.5%,最多见于40~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0年内施行的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例,占1.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快速问医生(←长按复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u.com/lctx/6797.html
- 上一篇文章: 无限极得了胆结石怎么办不手术有办法
-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高龄老人会得胆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