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谈胆囊切除和保胆取石,怎么选
六十多岁的刘女士患有胆囊结石,前段时间发作后疼痛不已,医生建议她切除胆囊。刘女士听朋友说现在有种保胆取石术,可以取出结石,保留胆囊,当她向医生咨询时,医生却并不推荐保胆取石。
究竟是做“无胆英雄”,还是做“保胆一族”?这两种手术孰优孰劣?医院肝胆胰及疝外科主任医师李连生说,目前,胆囊切除术已非常成熟,而保胆取石术在国内医学界是有争议的,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不适合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
李连生介绍,胆结石的发病率很高,有关资料显示,西北地区结石的发病率为80%。现在,医院科室门诊三分之二的患者和胆结石有关。胆结石患者女性比男性多,这主要和女性的激素水平、内分泌等因素有关系。同时,肥胖人群也常多见,主要集中于四五十岁的人群。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很复杂,目前,普遍认为是胆汁滞留或合并感染形成的。
保胆要警惕结石复发李连生介绍,胆囊切除术已经历了上百年的临床实践,目前,技术是非常成熟的,据患者反映,效果良好。和以前的开放式手术不同,医院采用的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口小、术后愈合好的优点,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不少医生认为,胆结石患者如果保留胆囊,就会留下可能再次生长结石的“温床”(专业上称“温床学说”),因此,能切就切。
近年来一些专家提出保胆取石,他们强调胆囊作为一个身体的器官,有着独特的功能。据李连生介绍,保胆取石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被推崇过,这几年又兴起了,但并没有推广开。保胆取石的术后复发率在20%以上,也就是说,患者做手术几年后,很可能面临再次手术,一旦复发就意味着保胆取石手术的失败,患者需要承受额外的身体上的创伤以及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还要经受心理折磨,医生们普遍认为保胆的意义并不大。而且,保胆取石手术对患者的手术指征要求更严格,需要患者的胆囊功能正常、没有胆囊结石的症状、没有急性发作病史、结石是小于1厘米的单颗结石、患者有保胆的意愿并具备保胆失败再切除胆囊的心理准备等。因此,目前,保胆取石手术并不被大多数医生所推崇。
胆囊癌高危人群:趁早切了!据李连生介绍,胆结石久治不愈有可能会导致胆囊癌。原因在于,胆结石的长期存在容易引起胆囊和胆管壁黏膜的慢性炎症和反复感染,从而使细胞增殖调控紊乱,导致癌症。其中,瓷化胆囊;结石大,并且数目多;充满型结石;合并胆囊息肉者容易癌变。另外,女性超过50岁、结石10年以上者等都是胆囊癌的高危人群。有资料显示,结石大于3厘米比结石1厘米胆囊发生癌变的概率要高10倍,瓷化胆囊有50%的概率合并胆囊癌。
根据李连生多年的临床经验分析,静止期的胆囊结石到了某个阶段就会发作,对肝脏、胰腺有潜在影响。他建议,检查出有结石的患者,应做到每年定期复查一次,不主张结石急性发作期做手术,尽量应在没有症状时做手术效果更好。
得了胆结石未必做手术一旦检查出胆结石,都应该做手术?并非如此。
据李连生介绍,在胆囊结石的人群中,有些人的结石属于“静止的石头”,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只需要做到定期复查即可。
那么,哪些情况下应尽早做胆囊切除术?
有典型的胆囊结石发作临床症状,确诊为胆囊结石并合并胆囊炎的;结石大于两厘米以上的;结石合并糖尿病的;确诊为充满型胆囊结石的(即胆囊里长满了结石);瓷化胆囊者;有胆源性胰腺炎;结石合并胆囊息肉的。
胆囊切除后对患者影响大吗据李连生介绍,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胆囊被切除后,只要肝脏功能正常,胆汁的分泌就依然正常。另外,胆管在胆囊被切除后可代偿性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代偿胆囊的功能,身体的其他器官会逐渐适应没有胆囊。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可能对油脂消化有影响,一些人可能会出现腹泻的现象,通常半个月或一个月后便会恢复正常,胆囊切除的患者可正常饮食,并不需要刻意忌口。
怎样预防胆结石胆结石的确切病因很复杂,脂类代谢异常可能是重要的诱因。李连生建议,预防胆结石疾病要从生活方式做起,心态良好、适当运动、饮食平衡。一日三餐遵循早餐丰富、中餐足够、晚餐清淡的原则,要按时吃早餐,同时,控制体重,超重肥胖者应减肥。
西海都市报记者/贾忠英
监制/王运卓编辑/卢晓茜
早期白癜风症状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专业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u.com/lctx/3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刀下留胆胆囊结石患者的福音
- 下一篇文章: 胆结石的食疗有哪些偏方治疗胆结石的方法